文章资讯
“千呼万唤”的核聚变,何时能点亮世界?
核聚变能源被誉为最清洁的能源,因为它无污染;而且还被认为是无限能源,这是因为相对其他能源而言,核聚变的燃料在地球上很多,月球上也不少,随便抓一把就能发出巨量的电能。
比如说海水,每升海水中含有30毫克重氢,也就是氘,这些氘通过聚变所释放的能量,相当于燃烧340升汽油。根据汽油密度约为0.725换算,一立方米海水的能量就相当于246.5吨汽油。
地球上约有海水137亿立方米,作为核聚变燃料就相当于5558万亿吨汽油。2023年全球能源总消费量为211亿吨标准煤,每吨标准煤的热能约为29.3GJ。汽油热能比标准煤还要大一些,每吨汽油热能约为32GJ,即使按照1:1计算,仅海水转化为的核聚变能源,就可以让人类按照现在的生活方式使用26万年。
现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才数千年,核聚变能源能够让人类继续使用几十万年,所以相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,是一种无限能源。当然,这种算法只限于现在人类文明处于较低水平,随着人类文明的升级换代,能量的需求将成千上万倍的增加,到那时核聚变就无法支撑人类文明的存续和发展了。
有科学模型认为,人类到达二级文明就需要建设戴森球,就是将整个太阳全部包裹起来,利用全部的太阳能量,才能维系文明的需要。这是另一个话题,今天就不展开说了。
核聚变到底是什么呢?说起来很复杂,但简单通俗地说,就是将两个原子核强行压缩在一起,融合成一个更重的核。现阶段的核聚变就是将最简单的元素~氢核,压缩融合成氦核,在这个聚变反应过程会损失约0.7%的质量,这些质量转化为能量,收集起这些能量用于发电,就是当前可控核聚变的目标。
别看核聚变只能得到0.7%质量转化率的能量,但已经够惊天动地了,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=MC^2,1kg的物质核聚变过程就能产生9^16J的能量,相当250亿千瓦的电力。这种能量早就不是仅限于理论说说了,早就在现实中得到证实。氢弹爆炸就是这种能量的体现,不过这种瞬间的爆发是不可控的,除了战争和毁灭,基本无法造福人类文明。
因此,长久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核聚变被称为可控核聚变,就是将这种核聚变的巨大能量能够可控缓慢的释放,才能够用于社会商业运用。如何让这种能量变得可控,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科学家们就在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课题。
核聚变的过程是在原子层面进行,因此是极其微观的过程。原子核是极小的物质,但要把它们强行扭在一起,实现融合,且要发生链式反应,就非常不容易,需要极大的压力。太阳核心的核聚变就是在2500~3000亿个大气压下进行的,这种压力在地球上是无法实现的,因此只能通过高温来弥补。
因此,要实现链式反应的核聚变至少要1亿摄氏度以上的温度,这样就出现了几个难以克服的困难,即:如何才能达到这么高的温度,如此高温的等离子体用什么容器来盛装(约束),又如何收集利用这种能量等等。几十年来,科学家们就一直苦苦寻求方法攻克这些难关,并一点点取得进展。
地球上能耐受温度最高的物质是铪合金(Ta4HfC5),熔点可达4215℃。但这点高温在核聚变所需的亿度高温面前连零头都不到,因此,核聚变的高温等离子体是无法用一个实物外壳来约束的。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和试验,要约束这种超高温能量,只有采用无形的磁约束、惯性约束、重力约束。
在地球上,无法实现太阳核心那种超大的重力约束,只能采用了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的技术,来解决核聚变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问题。但搞了五六十年,约束的时间还非常短暂,特别是输出的功率,也就是Q值还极低。由此,许多人对核聚变越来越悲观,认为成功的希望渺茫。
所谓Q值,就是核聚变过程输入的能量与输出的能量比,输出能量比输入能量越大,Q值就越高,只有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时,核聚变技术才能造福人类。这有点像做生意,本钱少赚钱多,才能盈利嘛。
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,在核聚变领域一直难以实现。迄今为止,核聚变输出Q值最大的是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于2023年创下的,其记录为1.89。虽然这是一个突破,但时间很短,核聚变反应只维持了5.2秒,输出能量只有3.88兆焦,也就是约相当1度电。而且这项试验采用的是惯性约束激光点火技术,并非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托卡马克磁约束技术。
磁约束技术实现的Q值,由英国牛津郡卡勒姆核聚变中心的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(JET)于1997年创造,这个核聚变输出Q值的世界记录只有0.67,也就是说输入耗费的能量如果为1,得到的只有0.67,等于花了1元钱买了只值0.67元的货,是个亏本生意。2023年10月份,JET使用了0.21毫克的燃料,点火后维持了5.2秒的核聚变反应,产生出了69兆焦的能量。虽然创造了比2021年59兆焦更大的输出功率,但并没有突破1997年的Q值记录。
在全世界托卡马克装置的试验群星里,日本的JT-60是一个亮点,曾在2004年创造2000万摄氏度维持约束31分45秒的记录,以及2006年1亿摄氏度维持28.6秒的记录。在此之前的1997年,曾宣称创造出Q值1.25的记录,但这个记录是通过氘-氚反应实验得到的,被认为不能用于实用。但至少给了人们希望,证实了采用托卡马克装置理论上是可以产生正能量输出的。
可控核聚变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实现民用呢?前景依然渺茫,缓慢的进展让许多人失去了耐心。但世界上的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,还在不断地奋斗和孜孜以求,其中一批中国的科学家们尤其努力,并且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
在以托卡马克装置为主体的磁约束技术方面,最高温度记录分别为美国1995年创造的5.1亿摄氏度和日本1996年创造的5.22亿摄氏度。但这个温度维持时间没有披露,应该是时间很短,很可能是瞬时发生。而日本JT-60创造的31分钟等离子体约束维持记录,温度只有2千摄氏度;1亿摄氏度的维持记录则只有28.6秒。
中国坐落在安徽合肥的“东方超环”,全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(EAST),于2021年5月创造了1.2亿摄氏度维持101.2秒的记录,同年12月又创造了7千万摄氏度维持1056秒的记录;2023年4月12日,又实现了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,这个记录迄今无人打破。至于Q值现在能达到多少,目前还没有资料披露。
而且,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投入。据美国能源部聚变能源科学办公室(Office of Fusion Energy Sciences)负责人保罗·阿兰宣称,中国政府每年对核聚变研究的投入达15亿美元,而美国每年投入只有约8亿美元。因此,虽然中国的核聚变研究比老美要晚一些,但步伐却越来越快,目前所取得的专利已经超过任何国家。
现在,中国除了安徽的“东方超环”正在不断取得突破,还有建设在成都已经运行的“中环三号”,已经实现了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的高约束模式运行。还有建设中的BEST 托卡马克工程计划在2007年完工,并投巨资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计划。这些工作正在快马加鞭地推进中,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,受到世界瞩目。
中国核聚变应用推进计划的目标是在2028年实现核聚变发电运行,功率为5000万安培。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发展路线规划显示,将在2050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。因此,许多国际权威人士评价,由于中国政府的加大投资和强力推进,可控核聚变技术很可能会超越一些老牌科技强国,很可率先点燃世界上商业运用的第一盏灯。
据核聚变工业协会(FIA)于2024年7月发布的《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:聚变公司调查》显示,世界上绝大多数公司预计将在2030年代初实现聚变发电。在技术路线上,大部分公司采用的都是磁约束技术路线(23家),此外还包括磁惯性约束(5家)、惯性约束(9家)、混合磁/静电约束(3家)、磁惯性约束(3家)、介子催化聚变(1家)和其他非传统概念/未说明(3家)等方法。
如此,渺茫的希望似乎已经越来越看得见摸得着了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当核聚变之灯照亮人间之时,就是人类科技文明跨入一个崭新阶段之时,让我们期待。对此,你怎么看?欢迎讨论。
时空通讯原创文章,请尊重作者版权,谢谢阅读。
- 上一篇
云南一男子3次自行煮食中药材附子:3次中毒进ICU被抢救
10月6日消息,是药三分毒,但有些药可不只是“三分毒”,而是有可能要人命!近日,云南大理宾川一男子自行煮食附子,吃了3次中毒3次,连续进了3次抢救室,如此罕见的一幕让参与救治的医生都不由感慨。第1次:他自行煮食附子后,出现全身麻木、乏力、呕吐症状,被家人紧急送进宾川县医院急诊科,经检查为乌头碱中毒,进行洗胃后,进入抢救室抢救,后治愈出院。第2次:他再因吃附子中
- 下一篇
游客太多兵马俑被迫上夜班 工作人员:特殊情况临时放票
10月6日消息,据媒体报道,有网友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放夜场供游客参观。对此,工作人员称,10月3日是特殊情况,因为现场有超1万人没票,才临时放了1万多张票,以后是否会继续开放夜场,要根据当天的情况。据悉,10月3日,兵马俑景区迎来了游客量的高峰,人流量达到了饱和状态。根据文旅部的相关规定,兵马俑景区每日的最大游客承载量为6.5万人。然而,在接近闭馆时间时,仍有超过1万名游客未能进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