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百科知识

首页

文章资讯

赵楷、李遵顼都是两宋时期的状元,他们的一生有何不同?

2024-11-15 21:26:0817

  古代科举考试,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如果在殿试中考了第一名,就称之为“状元”。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,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。

赵楷、李遵顼都是两宋时期的状元,他们的一生有何不同?

  在中国古代,自隋唐时期出现科举制以来,无数人为了中科举当官而前赴后继,忍受寒窗苦读。

  科举考试最终考核出来的第一名叫作状元,是经过层层考核涌现出来的天才,历来受到帝王们的重视和任用。

  隋唐时期的科举,制度并不规范,还受到权贵的干预,因此,隋唐时期的状元含金量不高。

  科举真正比较规范的大发展,要从宋朝开始。

  宋朝从帝王到官员,再到民间,从上到下,举国支持科举,制度逐渐完善,中试名额中少了许多阴暗的交易,考出来的进士乃至状元的含金量也就大大提高。

  当然,因为制度的完善和监督的严格,想要考中进士,甚至考中状元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,十年寒窗未必就能考中。

  但不管怎么说,这种方式是比较公平的考试制度,有社会拥护的基础,宋朝也受益于科举制,以此为平台,为国家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。

  受到宋朝的影响以及对人才的需要,和宋朝并立当世的那些国家也都学习了科举制,也用这种方式选拔人才,辽、金、西夏等都是如此,考中状元的人同样备受关注。

  本文就聊聊这个时期的关于科举状元的故事,主要给读者介绍两位身份比较特殊的状元,他们大概也是有史以来身份最高贵的两位状元,均在《宋史》中有记载。

  一:亲王状元赵楷

  赵楷(初名赵焕)是宋徽宗的第三个儿子,也是宋徽宗赵佶最喜欢的一个儿子。

  宋徽宗为什么喜欢赵楷?因为他有才,据说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才,且精通琴棋书画。

  宋徽宗自己就是个有才的皇帝,可以说是书画双绝,所以,对有才的同类都会心存好感,何况是自己的儿子,当然给予这个儿子更多的父爱。

  最让宋徽宗宽慰的是,这个儿子不是一般的有才,还是状元之才。

  根据《宋史·宗室三·郓王楷》中的记载,赵楷曾去参加科举考试,并一举考中状元,“政和八年,廷策进士,唱名第一。”

  这样的考试成绩至少会让宋徽宗老怀大慰,老赵家也能出个状元了,赵楷的才华也得到了实战的肯定。

  不过,赵楷的状元头衔最后还是被宋徽宗取消了,把他的头名状元送给了考中第二名榜眼的士子。

  原因是,宋徽宗担心考生们会认为赵楷的状元是考官舞弊选出来的,这事还没法说清楚。

  另外,宋徽宗也希望能给真正的考生们恩惠,赵楷即使考中状元,受限于身份,也没法出来当官,何必浪费一个状元或进士名额?

  状元头衔被取消了,可赵楷的这个状元的含金量还是十足的,也坐稳了宗室才华第一的位置。

  有部分野史说宋徽宗在位时,曾经对皇太子赵桓(宋钦宗)不满意,认为他不像自己那么有才华,有意让赵楷取代赵桓的太子之位。

  很多讲述那段时期历史的小说,也以此为素材,写了许多赵楷为了争当皇太子而和赵桓钩心斗角的故事。

  但不管真假,所有一切都变成虚幻,赵楷这个宗室亲王和宋钦宗赵桓都没能躲过“靖康之耻”。

  在这场悲剧中,除了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,也就是宋高宗,宋徽宗所有还活着的儿子都被金国带去了遥远的北方。

  赵楷这位亲王状元最后死于金国境内,结局凄惨。

  二:皇帝状元李遵顼

  李遵顼是西夏宗室,《宋史·外国二·夏国下》中记载:“遵顼,始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。”

  《宋史》中没写他考中进士时的名次,在《西夏书事》中记载了他的名次,高中第一名状元,“纯佑廷试进士,唱名第一。”

  他的状元当然不是舞弊得来的,是真有才华,“遵顼端重明粹,少力学,长博通群书,工隶篆。”

  在西夏这个比较尚武的国度,身为宗室而重文轻武,是很稀罕的事,如李遵顼的父亲李彦忠就是“善骑射,饶武略”,跟李遵顼截然不同。

  和前文所讲的赵楷同样是状元,可李遵顼比赵楷牛得多,他当过西夏国的皇帝。

  西夏皇建二年(公元1211年),李遵顼废掉西夏襄宗李安全(也有记载说这事是李遵顼的父亲李彦忠干的,他废襄宗,扶立儿子为帝),自己当了皇帝,是为西夏神宗。

  李遵顼在位时,蒙古已经崛起,此前有过三次征讨西夏的战争,李遵顼为蒙古所慑,执行依附蒙古,共同敌对金国的国策。

  但蒙古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率领下,年年征战,年年要求西夏提供兵员参与蒙古人的战争。

  打仗就要死人,这使得西夏国中怨声滔天,双方之间的关系还是出现了裂痕。

  终于,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之前,再次要求西夏派兵一起出征,被西夏拒绝。

  成吉思汗大怒,他自己继续率领大军出征花剌子模,却命令留守后方的大将木华黎伺机出兵征讨西夏。

  木华黎严格遵守成吉思汗的指示,率部征讨西夏,一直杀到西夏国都中兴府城下。

  此时的李遵顼害怕了,他没有抵抗蒙古大军的勇气,把守城的任务交给了儿子,自己跑了,直到蒙古军队接受了西夏的认罪并撤兵后,才又回来继续当皇帝。

  几年后,李遵顼在蒙古人的威逼下,被迫让出皇位,把皇位传给儿子后,自己当了太上皇。

  西夏乾定四年(公元1226年),蒙古最后一次征讨西夏,也就是第六次伐夏之战时,李遵顼病死,他死后不到一年,西夏亡国。

  李遵顼创下了两项历史之最,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和西夏历史上唯一的考中过状元的皇帝,还是西夏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。